展期:2007年2月4日至5月27日

陳列室: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大樓1樓特展室

Gallery: First Floor, Library Building

Dates: 2007.02.04 - 2007.05.27

主辦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國時報、大英博物館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力晶文化基金會

教育贊助:財團法人中鋼集團教育基金會、財團法人廣達文教基金 會

冠名贊助:台新金控

指定飯店:國賓大飯店

指定航空:長榮航空

指定語音導覽:中華電信



英博物館的收藏舉世聞名,目前館藏已突破 700
萬件,幾乎網羅世界各地重要文化遺產。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經過將近兩年的努力,首
次與大英博物館攜手合作,舉辦「世界文明瑰寶:大英博物館 250
年收藏展」,使國人不用到英國倫敦,在台灣也能看得到大英博物館的精華,欣賞來自
世界各處的文化寶藏;慶祝故宮博物院的正館重新啟用,故宮與中國時報系二月四日起
在故宮推出「大英博物館二百五十年收藏展」




故宮和大英博物館並列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代表雷利認為雙方
的交流是博物館界的大事。故宮院長林曼麗形容,大英的收藏是博大精深,故宮則是淵
遠流長,故宮日前推出的「大觀展」展現的是華夏文明,「大英展」則是將世界文明盡
收眼底,雖然大英展花了兩年的時間才拍板定案,但等待珍品是值得的。




這兩年的時間除了細節的敲定,最重要的是展品選取。來台的二百七十一件展品,不僅
看到大英博物館的寶藏,同時也穿越人類二百萬年的文化發展史。在大英博物館七大部
門負責人和故宮人員的洽談下,展品時代從舊石器、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古希臘、羅
馬帝國跨越到文藝復興和近代歐洲,文明則貫穿五大洲,種類包括雕塑、繪畫、珠寶到
陶器等。不過其中不見中國文物,因為最珍貴的中國文物收藏皆在故宮。




來台展出的作品有不少是大英鎮館之寶?A像是距今兩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一顆石頭,
是在坦尚尼亞發掘的「雙面砍砸石器」。不要小看這顆石頭,它可是人類智能發展的象
徵,從單純用石頭砸東西進化到製作可以用手握的砍石器。每件展品,可說兼具人文、
歷史和藝術的內涵,中國時報常務董事黃肇松形容要從大英七百萬件收藏選出精華是「
老虎吃天,無處下口。」




展品的選擇過程也有不少插曲。像是台灣故宮一心想要爭取大英收藏的中國畫家顧愷之
的名畫「女史箴圖」來台展出,卻沒有成功。其實之前大陸、韓國也都嘗試,不過皆被
大英婉拒。羅馬時期的酒神戴奧尼索斯像複製品,因為身高超過二百公分,長榮航空必
須以七四七型的飛機才有辦法「接送」。




「大英博物館二百五十年收藏展」之前已經前進日本、首爾和北京等城市展出,分別締
造三百七十一萬、七十萬、五十萬可觀的入場人次,台灣能否後來居上,二月四日開展
便可見分曉。


當人類俯視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總會對祖先創造的偉大文化藝術抱持著緬懷與追憶。
透過對世界文化遺產的緬想、追溯、好奇與探索,我們體會到文明創造者思智的纖細與
豪邁,文化交流融會的?珛o與創意。穿梭於歷史迴廊、追溯文明軌跡、欣賞人類遺產的
光澤,透過不同時代與地域的文物,瞭解古往今來世界文明的多元面相,是故宮籌辦這
次展覽的目的。

大展覽共分十三單元,包括:

a.. 晨曦乍現:人類文明的曙光
b.. 交融轉化:美索不達米亞的多元文化
c.. 追求永恆:古埃及文化的藝術精神
d.. 眾神國度:古希臘的藝術與文明
e.. 廣被四鄰:羅馬帝國的藝術成就
f.. 地域風韻:早期歐洲的藝術風格
g.. 基督世界:中世紀的歐洲
h.. 古典再生:文藝復興與近世歐洲
i.. 寧靜深邃:南亞與東亞文化
j.. 光彩瑰麗:伊斯蘭世界
k.. 神祕靈感:非洲文明的啟示
l.. 藍色文明:大洋洲諸島的文化鏈
m.. 遼闊多元:解讀美洲文明

選展作品共二百七十一件,時間上從舊石器時期迄於二十世紀,地區遍及歐洲、亞洲、
大洋洲、美洲和非洲等五大洲,展品囊括雕塑、繪畫、珠寶、玻璃、金器、銀器、銅器
、石器、木器和陶瓷器等所有藝術作品與歷史文物。這樣的一個多元文化展覽,不僅提
供國人視覺上的饗宴,也認識到世界文明演變中各種不同的面向,以及人類在藝術文化
上積累的輝煌成果,希望透過這扇門啟發國人對人類文明的新體認。

※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最早開放的國家博物館【1759年1月15日正式開放


※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國立故宮博物院、法國羅 浮宮、
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俄羅斯隱士館】

※ 大英博物館館藏是世界上最均衡的,以收藏古羅馬遺蹟、古希腊雕像和
埃及木乃伊而聞名於世的,是一座人類文化遺產的寶庫,

※ 大英博物館建館滿250週年【1753年~2003年】

※ 大英博物館館藏首次抵台展覽【之前已經前進日本、韓國首爾和中國北
京等城市展出,分別締造三百七十一萬、七十萬、五十萬可觀的入場人次】

※ 大英博物館館藏訪台展覽二百七十一件展品中,有四十二件是大英認定
的鎮館之寶。

※ 大英博物館訪台250年收藏展,保險金額也創下歷年展覽之最。

※ 在財團法人力晶文化基金會的贊助下,故宮將開放一萬名國小學童由教
師上網團體預約免費參觀。

※ 而財團法人中鋼集團教育基金會也將贊助高雄地區原住民小朋友北上參
觀。


在財團法人廣達文教基金會的協助下,故宮同時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立台南大學、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合作推出的教師研習營,透過系列課程,讓老師
們能將世界文明介紹給台灣學童。



阿彌陀佛木質頭像(日本) 木質,來自日本,西元14世紀-15世紀。此次展覽
,來自東亞和南亞的展品多與佛教文化有關。


薩頓胡頭盔(早期歐洲) 西元7世紀早期,出土於英國,它的主人是入侵英國
的北歐盎格魯-撒克遜人的一位國王。


男子立像(古希臘) 這種男青年像被稱作“庫若依”,最早出現於西元前7世
紀的希臘,是古希臘雕像的一個重要類型。



拉美西斯四世(古埃及) 雕像身軀呈跪姿,手持兩罐進獻給神靈的熏香,以表
現拉美西斯四世法老對神靈的虔誠和謙卑。


內臟瓶(古埃及) 製作木乃伊時,取出肝、肺、胃、腸進行脫水、防腐處理後
分別放入四個瓶中,隨木乃伊下葬。


安提諾烏斯半身像(古羅馬) 羅馬皇帝哈德良寵愛的安提諾烏斯死後被宣佈為
神,藝術家塑造了這個理想化的安提諾烏斯。


【必看之一】附有神秘詛咒的埃及傳奇———木乃伊人形棺蓋板。


這塊棺蓋板製作於西元前1000年至西元前945年,1889年被發現,是大英博物館最著名
的藏品之一。究其原因,除了它本身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外,關於它的神秘詛咒也震
撼人心———據說這塊蓋板的發現者、買賣者、收藏者都意外橫死或遭遇其他不幸;還
有傳說在其早期照片上,蓋板面部繪畫竟變成了“一個惡毒的埃及女人”,甚至還有傳
言將它與“泰坦尼克”的沉沒聯繫起來。

【必看之二】破譯象形文字的鑰匙———“羅賽塔石碑”。


雖然來展的“羅賽塔石碑”僅是複製品,它的原件除了1972年為紀念法國學者的解讀而
在巴黎展覽之外,從沒有離開過大英博物館。但是這件展品格外重要,因為它為世界研
究象形文字提供了“鑰匙”———這塊石碑上有三種文字,兩種為象形文字,一種是希
臘文字,法國的古文字學家正是透過這種比較破譯了象形文字,解讀出古埃及歷史。

【必看之三】萊奧納多·達·芬奇文藝復興時期作品———持杖裸體男子。

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藝術家,在這副裸體素描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細緻
精確的觀察力和表現力,人物背後的陰影是他用左手執鵝毛筆繪畫的痕跡。

【必看之四】 人類起源的最早證據———非洲打制石器。

這件石器出土於坦桑尼亞奧杜韋峽,是人類第一批打制石器,200萬年的人類始祖
就是用它來砍砸東西。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八日電)國立故宮博物院將於二月四日到五月二十七日推出「
世界文明瑰寶:大英博物館250年收藏展」,共將展出兩百七十一件珍品。參觀此展,
等於上了一堂世界文化史,也算環遊世界一周,對世界文明發展將能更深入瞭解。




一七五三年漢斯斯隆爵士立下遺囑,將他所收藏的七萬多件收藏品、書籍、手稿及植物
標本捐贈給英國政府,大英博物館因而成立。兩百五十年後的今天,大英博物館的收藏
品已經超過了七百萬件。




這次故宮推出世界文明瑰寶,涵蓋大英博物館館內各個不同的部門,可說是大英博物館
收藏品的菁華。故宮表示,參觀完本展後,也就等於上完了一堂內容豐富、包羅萬象的
世界文化史,也算環遊了世界一周,對世界文明發展將能更深入瞭解。


在財團法人力晶文化基金會的贊助下,故宮將開放一萬名國小學童由教師上網團體預約
免費參觀,而財團法人中鋼集團教育基金會也將贊助高雄地區原住民小朋友北上?挳[。




故宮針對特展,以多樣教育推廣的方式,期望讓台灣學童與民眾能有全方位的深度體驗
。包括招募一百多位展覽志願導覽員進行培訓;展覽期間與中華電信合作建置語音導覽
,讓民眾不僅擁有視覺上的饗宴,更可透過手機聆聽,隨時擁有專屬導覽。




此外,在財團法人廣達文教基金會的協助下,故宮同時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立台南
大學、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合作推出的教師研習營,透過系列課程,
讓老師們能將世界文明介紹給台灣學童。




故宮與中時、Payeasy還將合作推出「大觀大英聯合套票」三千五百套,每套價值新台
幣一千一百八十元,只賣四百二十元,但只限Payeasy網路預購,這項預購十日啟動。
960108





大英博物館

位於倫敦市中心的羅素廣場(Russell
Square)旁的大英博物館,正門是高大的柱廊和裝飾著浮雕的山墻屋頂,典型的希臘古
典建築式樣。博物館的主要藏品是古代和中世紀文物,尤以古代埃及和古代希臘的藏品
聞名。2003 年,大英博物館慶祝了自己250 周年的生日。2000 年這裏剛剛完成了由倫
敦建築師諾曼· 福斯特重新設計的大庭院,巨大的半通明屋頂,覆蓋著整個大庭院
(Great Court), 圍繞大庭院中心的閱覽室,博物館的各個功能部分被合理連接,也將
大英博物館建築本身的利用程度進行了擴充,現在的公共閱覽室原來是大英圖書館的位
置,現在這裏陳列的主要是博物館面對公眾開放的藝術文獻和書籍,大英圖書館的藏書
已在1998
年移往別處,當然,圖書館入口所標記的馬克思、凱恩斯等人的名字仍然永久地留在了
這裏。


建於十七世紀晚期1753年倫敦邊旁的蒙塔古大廈,由托管會購得作為博物館,托管會的
董事長是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大主教,大英博物館於1759年1月15日對全眾開放,是為所
謂"好學和好奇人士"
開放的,是世界上最早開放的國家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裡的收藏品最初是Sir Hans
Sloane所有,斯隆是一名內科醫生,但愛好古玩。他出生於1660年,從小就熱衷於科學
。他在西印度生活了一段時間後為了一本關於牙買加自然歷史的書。回到倫敦後,他成
了一名受人歡迎的醫生,他的收藏活動因之有了經濟保障。




1753年,斯隆去世時,他的個人藏品達79,575件,這還不包括他擁有的植物標本室裡的
植物標本以及藏書室裡的書籍和手稿。他希望將自己的藏品交給國王喬治二世(代表英
國國民),捐贈給國家。1爵士留下遺囑,將其80000件收藏品提供給指定的幾家買主考
慮,出價兩萬英鎊,留給他的兩個女兒。



在通過公眾彩票籌集到資金建造大英博物館後,這些藏品最終轉交給了國會。
從來又增購了其他私人收藏品,成為全國國民享有的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豐富的館藏來自三個地方:其一是購買私人珍貴收藏、王室平民大量的捐獻
和直接或間接組織的考古發掘。後來隨著英國航海的成就進展,收集了世界各國的珍奇
文物,吸引了大量民眾前來。




大英博物館今天它的主要目標是立於國際學術的中心,以面向大眾的最廣義的教育為宗
旨傳播知識。實現這一目?衁漱閬′O在館內並通過出借藏品在他處舉辦展出,舉行活躍
的講座和研討會,出版大量的論文和書籍。



早在十八世紀早期,博物館就以嚴肅認真的態度收集、展示、貯藏並保存了人類的(那
時也有自然的)作品。這個時期正是啟蒙時代,而且正如第一份大英博物館參觀指南的
作者在1761年(1660-1753)寫的那樣:求知慾幾乎遍及全世界……啟蒙時代知識繁盛,
最有助於保存知識的辦法莫過於在每個國家建立博物館,收藏古蹟古物,就像大英博物
館那樣。




大英博物館決不僅僅是不列顛古物的收藏館。實際上,在建館後的第一個世紀,英國本
土的藏品極少。從一開始,收集活動就面向全世界。盡管過去的歲月裡它在收集時有不
同的側重,但是今天的博物館館藏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均衡的。就世界文化和年代範圍而
言,藏品極為廣泛。博物館舉辦許多臨時性展覽根本不需要向其他博物館租借,只需發
掘其豐富的藏品就能佈置出多種多樣的專題展出,如南美的黃金、馬爾代夫的文化、倫
勃朗的繪畫和印度教。



新博物館開始熱心收集藏品,
1799年,埃爾金(Elgin)勛爵被任命為駐君士坦丁堡(現伊斯坦布爾)大使。由於他對希
臘的古典遺物所受之破壞很感憂慮,因此調集了一批藝術家和建築師對倖存物品予以記
錄。後來,當局允許他運走石雕。這些雕刻於18O2年抵達倫敦,埃爾金即將之向公眾展
覽。十四年後,由於經濟困難,他將雕刻賣給了政府。這些雕刻進入大英博物館後,很
快引起了極大的興趣。




英國的使節和大使在為博物館添加考古學藏品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駐埃及的總領
事亨利.索爾特(HenrySalt)在代理人貝爾佐尼(GiovanniBelzoni)的協助下收集了一大
批物品,其中包括很多巨型雕刻,如法老阿孟霍特普(Amenhotep)三世的頭像(1823年由
博物館托管會購得。)索爾特還於1818年將拉美西斯(Ramesses)二世的著名頭像捐獻出
,這件雕刻作品激發詩人雪萊創作了《奧西曼提斯》(Ozymandias)。人們對《聖經》地
區之考古的狂熱興趣
推動了收藏活動進一步向中東發展。



克勞丟斯.里奇(Claudius
Rich)1181至182O年居住在巴格達,他收集了一小批字磚、圓柱形封印以及碑刻。這些
物品都收集自底格里斯河和
幼發拉底河平原,里奇的這些藏品為博物館的巴比倫和亞述文物的收藏莫
定了基礎。十九世紀初葉,蒙塔古大廈已明顯地變得太小了,這不僅僅是因為文物藏品
在迅速增加,自然歷史標本和圖書館也使空間問題變得更加突出,此外,不斷增加的參
觀者數量也帶來了壓力。1814年,托管會指出,在上一年度,甫來博物館的參觀者在
28,OOO到3O,OOO人次之間。1823年,國王喬治四世將其父親約有85,OOO件藏品的圖書館
捐贈給大英博物館,空間問題因而越發成了燃眉之急。一年後,決定在蒙塔古大廈北面
建一座新館。



羅伯特.斯默克(Robert
Smirke)爵士被選定為新館的設計者。新館的樣式是山周圍及頂部有照明燈的大院構成
,它於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早期建成。其最後一個主要結構是有凹槽列柱和愛奧尼亞柱頂
的大門廊。由於入口盧前部繼續擴展,因此蒙塔古大廈不得不拆掉。到了185O年,大英
博物館看上去基本上就是今天的樣子。



但是,空間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新館竣工不久即在院子的花園裡新建了著名的
圓形閱覽室,1857年對讀者開放。自然歷史藏品也帶來了問題。
最後決定將它們與人工製品分開;188O年,這些自然歷史藏品被遷到倫敦西部的南肯辛
頓。儘管斯默克設計的新館仍然不夠大,但是185O年議會的一個專門委員會卻指出,該
館的收藏範圍有不周全的缺點。因此,弗蘭克斯被任命為博物館館長。他的知識和興趣
都極為廣泛,他花了近五十年的時間收集到一大批古典之後的歐洲文物、民族誌文物和
東方藝術品。二十世紀到來的時候,大英博物館的藏品已經是其創建者最初所夢寐以求
的了。不過,1973年,一項新的決定使藏品又進行了一次分離,圖書和手稿被分出來組
成新的大英圖書館。




新千年之初的大英博物館有哪些特點呢?意義最深遠的一個特點是,它比以往任何時候
都更注重闡釋。它在歷史和考古以及科學考查方面的學術成就使得它能夠採用一種適合
其豐富館藏的跨學科方法。兩另一個可能更具深遠意義的特點是,博物館視傳播其學術
成就為己任。這種知識的傳播包括不同層次,並儘可能面向更多的人們,不僅僅限於來
博物館的參觀者。




所有這些並不是說收藏已變得不重要而可以忽略。二十世紀下半葉是博物館收藏活動極
為活躍的時期。尤其是民族館對物?銴憭滷譯陛C博物館的藏品收集一直極為依賴私人
捐獻及遺贈。



現在,又得到諸如文化遺產六合彩基金會、國民文化遺產紀念基金會、國民藝術品收藏
基金會以及大英博物館之友等機構的支持。




現在,大英博物館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注重於野外考察和發掘。野外考察的目的是進行研
究,並增加代表當代文化習俗的藏品,從而使大英博物館能保持其古今世界文化博物館
的美譽。這一任務主要是由民族館完成的。民族館在世界各地,諸如羅馬尼亞和新幾內
亞,都積極從事收藏活動。文物的發掘是為了增加知識,同時也為增加館藏品種提供一
種極有價值的方法。(儘管被發掘的文物沒有全部歸博物館所有。)大英博物館的發掘工
作傳統上一直是在尼羅河流域(埃及和蘇丹)和近東進行的,這一重要工作仍在繼續,並
常常與其他機構合作。不過,大英博物館除了在世界其他地方進行發掘外,也在英國本
土進行這項工作。對出土文物進行評定是大英博物館的一項重要工作。發掘地的大小和
重要性可能意味著必須花費很多年的時間才能全部完成發掘和分析工作。




博物館的藏品現分十個分館存放(1)古近東館、(2)?w幣和紀念章館、(3)埃及館
、(4)民族館、(5)希臘和羅馬館、(6)日本館、(7)中世紀及近代歐洲館、(8
)東方館、(9)史前及早期歐洲、版畫和素描館、(10)西亞館。每個分館有一名分
館長,全面負責看護、陳列和為藏品建檔。總括說來,大英博物館的館藏之多之廣,可
能是當今世界介紹世界文化與文明的最優秀的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以收藏古羅馬遺蹟、古希腊雕像和埃及木乃伊而聞名於世的,是一座人類文
化遺產的寶庫,是世界是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顯赫一時的日不落帝國從世界各
地斥奪來的寶物,現在匯集此處向世人展示。除了欣賞展品外,遊客還可以領略英國人
在博物館設計方面的過人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1982zo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